Skip to content

賈府吃西瓜

來源: 博客 作者: 孫雅彬 賈府吃西瓜

紅樓夢》里的賈府有錢有勢,吃次西瓜也多半要結合重大節日安排。比如第七十五回寧國府操持歡度中秋,賈母和賈珍聊天時說「西瓜往年都還可以,不知今年怎麼就不好了」,那麼多瓜果梨桃不提,單單把西瓜和月餅並駕齊驅地點了名,可見西瓜地位之高。此外,像呆霸王薛蟠這般任性人物,過生日時得到大西瓜賀禮開心得不得了,嚷嚷著要拿去孝敬母親,也是西瓜身價不凡的證明。

相比文學,民間傳說要豪邁得多。水泊梁山眾好漢吃西瓜的傳說,就把西瓜當成了供應充足按需分配的水果。《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關於梁山民間故事的記載,就有吃西瓜場景:李逵偷摸兒地把西瓜皮放在吳用身後,調侃「大家都瞧瞧,軍師哥哥多沒出息頭,跟八輩子沒吃過西瓜似的,你們看這一堆瓜皮。」不想被吳用反譏,「你比我還沒出息,你把西瓜皮都吞下去了」,惹得眾人拍手大笑。

可是北宋的時候哪有這麼多西瓜。雖說流傳至今的《清明上河圖》對西瓜有所展示,在小攤子上有切好的塊狀西瓜售賣,也只能表明西瓜進入了市場交易,而且從季節上來說,這瓜大概率不是本地自產,而應屬外地販運而來。

南宋時關於西瓜的記載多了起來,種植面積也擴大許多。南宋洪皓被金人扣押,在《松漠紀聞》中記載,「西瓜……今禁圃、鄉圃皆有」。南宋《事物紀原》也說,「中國初無西瓜,洪忠宣使金,貶遞陰山,得食之。」詩人范成大有《西瓜園》,「碧蔓凌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洛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文天祥也有《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

到了元明時期,西瓜更加普及。詩人方回《秋熟》寫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方夔《食西瓜》說「縷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掏膚紅,香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好似現如今吃了從冰箱取出的冰鎮西瓜。正是因為西瓜多了起來,不少科學家開始考證西瓜傳入中國的來源。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說,「西瓜,種出西域,故名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嶠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其實西瓜引進的過程非常曲折,胡嶠在《陷虜記》中說,他被俘後,一路北行,到了內蒙古地區「始食西瓜」,是「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從中可見,契丹人獲得西瓜種子之後,因為氣候寒冷,在自己的地盤上種不出來。好在有聰明人想到了大棚溫室,又在瓜田中覆蓋牛糞,利用牛糞發酵提高溫度,保證了西瓜的生長。

到了清朝,西瓜的種植技術還是有很大的提高,有詩人寫下了「西瓜斗大藕如船」的句子,雖有藝術誇張,但也足以證明西瓜越種越好了。

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給福建巡撫滿保送了一盒西瓜種子,給他布置了推廣西瓜種植的工作。滿保「將瓜子留大半,派可靠之人帶往台灣播種」。成熟後,滿保第一時間派人把西瓜送到紫禁城,並彙報稱播種的時候趕上雨水少,十月份的時候遭遇蟲災,導致瓜皮表面有疤痕,同時請示,希望再御賜一些宮廷西瓜種子,「叩請聖主施恩,復賜大內西瓜籽,六月帶往台灣謹種」,以便來年繼續播種。轉年,氣候條件依然不佳,滿保奏報「大者只得四十餘,繼之生長者皆小,已不能再長大」,挑選了一些還不錯的派人送呈康熙,康熙帝胸懷乾坤,安慰道,「西瓜事小,有何關係!」

如果這麼看,清代的西瓜種植應該更加普遍。但是,賈府吃個西瓜卻當個大事來熱議,太不像大宅門做派。難道是曹雪芹老師在用西瓜做暗示,賈家已經走向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