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普渡大學發布報告:美國人懷著這樣的心態吃中餐

 

普渡大學發布報告:美國人懷著這樣的心態吃中餐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一份報告顯示,Panda Express的顧客超過一半都是白人(60.2%),其次是亞裔(32%)。然而他們消費美式中餐的心態其實和泰國菜、越南菜沒什麽不同,本質上都是改頭換面后的「美國菜」,或者換個好聽的名字:融合菜(fusion food)。

  這好似一種「葉公好龍」的情結:崇尚多元文化的美國人喜歡嘗試不同的菜系,但真正博取他們歡心的依然是「油炸」和「酸甜」的口味,食材上也多遷就於本地特色。

  比如說美式中餐里最常見的配菜就是美國特産西蘭花,烹調手法則沿襲美國人的習慣,西蘭花幾乎是生的;另一道著名的美式中餐「杏仁鷄丁」(Almond Chicken)顯然是出於美國多産杏仁的緣故;此外由於美國盛産海鮮,價格也不貴,因此還延伸出了「宮保蝦」、「宮保扇貝」等做法。

  至於人均100美元以上的高檔中國餐廳,則主要瞄準想要嘗鮮、對中國菜真正好奇的外國食客。在這裡能嘗到製作精良、相對靠譜的中國菜餚——當然了,口味還是偏甜。

  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餘杭剛到美國就嘗試了當地的最貴的一家中餐廳 Tony Cheng's Restaurant,「在Tony吃飯的70%-80%都是老外吧,畢竟我也是不太會經常花100多刀在美國吃中國菜,而且這裡的裝修也太老式了點。」

  裝修老派,這也是美國高檔中餐館的特色之一,作為「中國體驗」的一部分,許多餐館會使用大量的描金飾翠、凋樑畫棟,以及撲面而來喜氣洋洋的紅色。

  以及,在美國無論是何種檔次的中餐館吃飯,餐后都會得到一枚「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又稱籤語餅),裡面有一張小紙條,寫著今日運勢或者教一兩個中國單詞。

  這種做法已經流行了太長時間,起源衆說紛紜,在不少歐洲的中餐館你也能見到這樣的做法。籤語餅實際上是從日式脆餅改良而來,但在外國食客的眼裡,已經完完全全是中餐廳的標誌物。當他們發現中國的餐廳不提供籤語餅時,可能會有種「重慶並沒有鷄公煲」的崩潰。

  美國人初嘗中餐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1896年,李鴻章訪美,坊間傳聞他在紐約晚宴上吃了炒雜碎(實際並沒有)——各種動物肉片、內臟與蔬菜爆炒而成的一道菜,這與報紙上連篇關於各國與中國戰爭的報導一起,引發了美國人對中國以及中餐的好奇心。「炒雜碎(chop suey)一躍成為了」中國名菜」。

  中餐真正在美國流行是1972年尼克森訪華,數百萬美國人通過電視即時直播看到了中方招待尼克森的宴會,餐桌上看起來很不錯的北京烤鴨、魚翅湯等等全是他們完全不瞭解的中餐。在這之後,中餐廳成為了美國最熱門的吃飯去處之一。

  但這些正宗中餐並沒有在美國發揚光大。因為將中餐帶到美國的是第一代以勞工為主的移民,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創造了具有美國特色的「American Chinese cuisine(中國速食)」。許多初代移民本身也都不是大廚出身,而餐飲的行業門檻較低,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這種菜系的誕生不是為了傳播飲食文化,而是為同胞提供熟悉的飲食,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廉價」、「不高級的食材」、「骯髒嘈雜的就餐環境」也一度構成了中餐在美國人眼中的印象。有移居美國的華人曾在論壇上這樣形容渾渾噩噩的「美式中餐」:「美國的幾萬家小中餐館就是美國版的沙縣小吃,定位低端、價格低廉,開店極多但風格驚人統一,都在唱一首忠誠的讚歌。」

  《華盛頓郵報》記者Roberto A. Ferdman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美國人對中餐的態度:「美國有將近五萬家中餐廳,然而我們其中的大多數還是不願意為中餐支付10美元以上的價格。」

  紐約大學食物社會學家Krishnendu Ray曾利用Google旗下的美國餐廳點評機構Zagat過去三十年所收集的餐廳價格資料,比較了14個類別餐廳價格變化。結果顯示法餐一直保持著價格排名榜的第一名,中餐從1987年到2014年還下滑了一名,位列第12名,始終屬於美國人不太願意花大錢的餐廳類別。美國中餐業的收入與全美餐飲業平價水準相比,也要低40%。

  「叫外賣」是美國人消費中餐最頻繁的方式,這也說明了中餐定位的低下。

  根據餐飲行業網站Eater從美國兩家外賣平台GrubHub和DoorDash獲取的資料,中國菜在「美國人最喜歡的外賣食物」中排第二,僅次於鷄肉。從過去的《老友記》到如今的《生活大爆炸》,你經常可以看到美劇主角拿著個長方形的盒子吃中餐外賣。按地區來看,中國菜在6個州成為人們的外賣首選。

  研究美國中餐的加州大學教授Yong Chen將美式中餐價格低歸咎於美國人對中餐的消費原因:僅僅是想滿足對食品服務的需求,而不是對中國漫長而豐富的烹飪傳統的讚美。「大部分中餐都被認為是便利、便宜的食物。在美國社會徹底改變其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之前,中餐不會獲得其應有的認知和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