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在我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暗物質探測團隊——「悟空」號團隊,通過中國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搜索宇宙中的暗物質。但在上個月底,他們遭遇到了「悟空」號衛星出現的一場意外狀況。

  「悟空」出狀況 團隊緊急「搶救」

  這天,本該是休息日,「悟空」號團隊的辦公室里卻擠滿了人。打斷大家休假計劃的原因是,「悟空」號接收到的數據量突然銳減,也就是它用來尋找暗物質的火眼金睛,幾乎失明了!

  「悟空」號首席科學家 常進:有一邊不行,一邊都是零。

  岳川:我們先挪到一個地方吧。

  「悟空」號首席科學家 常進:你先處理。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此時,距離悟空「失明」已經10個小時了,這讓團隊的所有成員焦急萬分。兩年前,從「悟空」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隊員們就沒日沒夜地在幫助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目的是為了尋找常人看不見摸不著,遁形在茫茫宇宙中的暗物質。在隊員們的呵護下,悟空一天天長大,兩年中,悟空已經在浩瀚太空中尋找到了28億個高能粒子,立下了汗馬功勞。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兩年來,雖然悟空也有過小病小災,但是像這樣失明,還是第一次。突如其來的事故,讓大家措手不及。儘快查明病因,這是擺在「悟空」號團隊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 范一中:關機對我們損失也是比較大,因為每天運行成本是70萬元, 損失500萬個事例,所以說我們還是盡量能夠爭取一天時間是一天時間,否則一個豪華轎車的錢就沒了。

  范一中,是「悟空」號科研團隊的負責人,1977年出生的他,是這個團隊中的元老。范一中的主要任務,就是破譯「悟空」搜集到的數據,並從中找出暗物質存在的證據。范一中告訴記者,悟空就是他的孩子,兩年中,他看著悟空長大,悟空看著他變老。孩子生病,家長干著急。35歲的徐遵磊就是給悟空看病的主治醫生。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 徐遵磊:這樣心裡踏實一點,好吧,因為我們還是希望等三分鐘那場看一看。

  通過對「悟空」的載荷工程參數進行會診,「醫生們」判斷它的病因很可能是太空中的粒子擊中它身上攜帶的某台計算機,從而導致計算機自動重啟了。基於這個判斷,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調整指令的申請。負責控制「悟空」的中科院空間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站也緊急行動起來,一場「天地大營救」開始了!

  時間一分一秒流失,如果不能在短時間解決問題,就意味著數據的丟失會擴大,損失無法估量。此時,辦公室里的氣氛更加凝重。

  中科院空間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站,終於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指令,把重新啟動計算機的信號,發給了天上的「悟空」。

  經過19個小時的緊張忙碌,「悟空」的火眼金睛終於重見光明。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總師 伍健:數據已經開始走了 ,你看這都是萬分之幾了, 萬分之零點幾了這個範圍內, 所以它這個精度很高 ,這個就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

  心懷夢想探究未知 挑戰不可能

  悟空終於康復了,這讓伴隨著悟空成長的30名隊友終於可以鬆了一口氣。事實上,從出生到蹣跚學步,兩年間,隊員們的心弦每時每刻都被這個小傢伙所牽動,接下來,我們通過記者鏡頭走近暗物質探測團隊的日常工作。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 范一中: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工程樣機,這個跟在上天工作的悟空號,它的性能方面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作個形象的比喻吧,這個就是剛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那個石猴子,可能它已經拜師學藝了,學到了很多本領,但它還沒有稱王。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實驗室里這隻「石猴子」看似毫不起眼,但上天以後,美猴王「悟空」卻施展出了驚人的本領。能幹的「悟空」在發射后的近600天里,一共捕捉到了28億個高能粒子。而這28億個高能粒子中,最有價值的、能夠幫助團隊破譯暗物質密碼的,只有其中的500個。這就相當於要從整個地球的人口中,挑選出來特殊的1000人。

  「悟空」號科研團隊成員 李翔:裡面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什麼人都有,然後你要把這麼多人給區分開來誰是誰你一眼望過去,所有人都疊在一起,你根本分不開。

  挑戰不可能,這個重任落在了29歲的李翔身上。李翔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院,2011年加入到「悟空」號團隊。「悟空」數據機房,是李翔每天必到的地方。他告訴記者,早晨起來第一件事不是洗臉刷牙,而是先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檢查APP上顯示的機房溫度。如果機房持續高溫,記錄悟空採集數據的硬碟很可能被損毀。只要這裡溫度超過30度,團隊的四個年輕人就會輪流接到報警電話。

  「悟空」號科研團隊成員 李翔:放一下報警鈴聲, 跟其它聲音區別開來,就單獨為這個號碼設這個聲音,幾乎不可能有人設這種聲音做普通的手機鈴聲是吧。

  李翔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有13個GB的數據量需要分析處理,工作量大還在其次,更大的挑戰是他們的工作之前在國內從沒有人干過,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創新。每當遇到難題覺得接近崩潰,范一中老師就是那個讓他「滿血復活」的人。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 范一中:我覺得尋找暗物質這個事情可能是我,也許這一輩子能夠做的最酷的一件事情,其實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能夠明確地告訴你,應該到哪個地方去找暗物質,應該怎麼去找暗物質,所以說這件事情特別具有挑戰性。

  曾經夢想詩和遠方的范一中,如今在浩如煙海的宇宙粒子數據中熬白了頭髮。可對於暗物質近乎狂熱的痴迷,讓他仍然如同年輕人一樣激情四射,毫無倦怠地感染著這個年輕的團隊,一步一步走進未知世界的深處,去解開那遠在星辰之外的宇宙密碼。

  前不久,「悟空」號團隊的第一批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震動。業界已經公認,「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能量解析度最高的空間探測器。

  「悟空」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 范一中:像這種旗艦性的這樣一種標誌性成果,毫無疑問可以載入人類的史冊,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夠贏得這樣一個奧賽的話,真的會很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圖)

  2015年12月17日,搭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升空。當日8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名為「悟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送入太空。

  德新社報道說:這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名為「悟空」,這是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美猴王的名字。這顆衛星將在5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行,探測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和電荷。

  在最初兩年中,這顆衛星將從各個方向掃描太空,之後它將根據探測結果對暗物質最可能被觀察到的區域進行定向觀測。超過100位科學家將會對「悟空」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研究。初步發現預計將會在發射6個月至1年後發布。

  過去,人類的探測衛星曾觀測到暗物質的蹤跡,但並未能直接探測到它,只是間接地在暗物質與可見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現過它。據信,宇宙的大約25.9%由暗物質構成,4.9%由普通物質構成,還有69.2%由未知的暗能量構成。

  中國在四川省建立了世界上埋藏最深的暗物質地下實驗室。去年,中國對這個實驗室進行了擴建。科學家們一直在這裡就暗物質問題開展實驗。

  據新華社報道,大陸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長常進說,「悟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空間探測器。

  他說,「悟空」的觀測能段是國際空間站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

  阿爾法磁譜儀(又譯反物質太空磁譜儀)是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粒子物理實驗設備,最初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提議建造。

  1.9噸重的「悟空」是中國大陸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希望能探測到暗物質湮滅或衰變后留下的證據。

  暗物質被比作「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天空中的烏雲」,它可由萬有引力定律推測存在,卻從未被直接觀測到。揭開暗物質之謎,將是繼日心說、萬有引力定律、相對論及量子力學之後的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從而推動解釋宇宙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將怎樣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