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創造101火了 背後卻是100多家公司“豪賭青春”(組圖)

《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火了。中國的偶像產業終於實現了由萌芽到井噴的轉變,從此我們不用在豔羨日韓娛樂圈的“造星流水線”了。

創造101火了 背後卻是100多家公司“豪賭青春”(組圖)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成為下一個TFBOYS,這是很多懷著“星夢”的年輕人日夜苦練的目標。不過美好的前景背後,卻是一條擁擠不堪的資本賽道: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sghi)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100多家偶像經紀公司在“豪賭”這場“青春盛宴”,希望自己手上搶下的苗子能成為未來的搖錢樹。

不過,偶像產業的盈利前景,真有這麽輕鬆如意嗎?

《偶練》打亂出道計劃

剛滿22歲的靖佩瑤說,是《偶像練習生》讓他明確了自己要成為一名偶像。

如今,入行不滿一年的靖佩瑤已經邁出了很多練習生難以逾越的第一步。今年5月,他作為男子偶像團體“Awaken-F”的一員正式出道。他的老板,覺醒東方的創始人紀翔卻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sghi)記者稱:“《偶像練習生》打亂了我安排他們出道的計劃。”

創造101火了 背後卻是100多家公司“豪賭青春”(組圖)

▲《偶像練習生》官方劇照

節目熱度倒逼經紀公司推出“偶練”新團,盡管他們或許並沒有準備好。

某不願具名的經紀公司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sghi)記者表示,他們某位較早淘汰的“偶練”練習生的微博商業合作已經由參加節目前的6000元/條,漲到10萬元/條。

“其實他的走紅我們覺得完全屬於意外,如果沒有這個平台,是不會爆起來的。”

事實上,除了TFBOYS,內地幾乎沒有誕生過風靡全國的偶像團體。騰訊和愛奇藝在談做團偶節目初衷時都提到了目前中國偶像市場的“饑渴”。

坤音娛樂ONER組合的粉絲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

“我特意翹班去了網吧,但是不到30秒,見麵會門票就已經一搶而空。”

但是,太年輕的公司遇上過熱的行業也容易出現問題。

投資了坤音娛樂的紅杉資本副總裁王臨青表示,

“我們遇到的創始人們都非常年輕,在商業社會上工作的時間還比較短。

突然間有這麽大的名氣和曝光量,當頂尖資源砸上來的時候,能否保持好的心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對每個人都是一種考驗。”

投入上千萬的青春“豪賭”

在紀翔看來,“做偶像是個關於勇氣的事情,快一步就會被拖死,隻能快半步。”

多家經紀公司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大到培訓、營銷,小到吃飯住宿,培養一個偶像團體的投入至少是千萬級別的。

紀翔指出,

“一個團一千萬是標配,3個人是1千萬,5個人也是一千萬,因為流程和規格是一樣的。”

而對練習生來說,這同樣是一場關於青春的“豪賭”。練習生通常訓練時間每天達到12小時,特訓期甚至能達到16個小時,而且通常公司不會有任何承諾,心理疏導課程幾乎是必備的。

香蕉計劃娛樂新人部藝人總監孫瑞敏在接受每經采訪時表示,

“偶像養成也有流水線了,藝人其實是可以通過訓練創造出來的。”

雖然這樣的過程在國內大約要持續1年左右,但其實仍遠遠短於日韓。對此麥銳娛樂創始人王叢對每經影視記者解釋稱,在日本和韓國由於是等級森嚴的體係,練習生要把大量時間花費在訓練裏,卻對前輩是無限服從的,他們很難得到反饋。“但藝人和我們是平等的合作夥伴的關係,他們可以得到即時的反饋。”

每經影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公司都在壓縮培訓時間,想提早變現。

上述不願具名的經紀公司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

“大多數公司並沒有培訓的時間,簽進來之後馬上到市場去找項目,希望能盡快掙錢,而不是培養孵化,這是我們不成熟的地方。”

專門負責練習生培訓的SAC藝人學院也表示,很多藝人經紀公司做藝人培訓就是為了快速變現、出道。

“練5年和練10年肯定是有差別的,但是行業發展太快了,大家等不了多的那5年。”王叢表示。

創造101火了 背後卻是100多家公司“豪賭青春”(組圖)

▲ 《偶像練習生》中蔡徐坤最終以節目第一名出道(圖/官方劇照)

但在節目過後,新晉偶像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可米經紀CEO周昊表示,“我擔心的是他們準備好了沒有。如果準備好了是好事,但沒準備好是災難。他們都很年輕,我們要想如何協助他們走的更遠。”

都在“搶”苗子,誰來“養”苗子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經有100多家公司將目光瞄準了偶像團體。然而,在剛剛開始邁入工業化的中國偶像產業中,究竟怎樣的公司才能存活?

第一個判斷標準是變現模式,打造男團女團的公司以影視公司和音樂公司為主,專業打造偶像團體的公司並不多。

傳統經紀公司的收入結構比較單一,主要以旗下藝人的片酬、代言、通告收入為主,而一些專業打造偶像團體的公司則將目光放得更遠,粉絲經濟收入、衍生品、定製培訓、劇場公演等變現模式都逐漸露出水麵。

“成熟業態下,最大的收入是影視和節目,第二是商業方麵的收入,第三會來自粉絲經濟方麵,第四是音樂版權。”

王叢表示目前各個經紀公司尚未到考慮差異化的時候,“因為市場很大,再有20家公司來做都滿足不了這個需求,市場可以容納100家,韓國這個類型可以容納7個上市公司,日本有12個上市公司,目前階段還談不上競爭。”

但競爭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好的苗子,好的內容,好的舞台,都要“搶”。但搶不搶得到,畢竟有許多因素會影響。範逸白認為,在國內,與其“搶”,他更傾向於“養”。

而公司不僅需要培養人,還要有鏈接優質內容、持續產出新內容的能力。範逸白認為,

首先需要可以切實培養出優質苗子;

第二,要有高質高頻內容產出的能力,內容製作去吸引粉絲;

再次就是有好的粉絲運營,注重粉絲的體驗和參與感,並借此實現粉絲付費。

但一切變化太快了。“大家的用戶留存周期都在縮短,新鮮感都在降低,這個時代再不會出現巨星了。”在紀翔看來,互聯網已經讓粉絲集會的方式從線下轉到了線上,“用戶來得快去得快,沒有時間等待沉澱,等待真正好的作品。”

“這個行業永遠不會有塵埃落定。”王叢表示,“中國發展太快了,永遠在調整。一切都在變化,未來經紀公司要看誰的學習能力強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