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何清涟指中国溃而不崩接近底线——《中国的陷阱》姊妹篇《中国: 溃而不崩》已在台湾出版

来源: 希望之声电台

何清涟指中国溃而不崩接近底线——《中国的陷阱》姊妹篇《中国: 溃而不崩》已在台湾出版

《中国:溃而不崩》一书11月1日在台湾出版、上架。

旅美作家、著名经济学家程晓农博士与何清涟女士合著的大作《中国:溃而不崩》一书近日在台湾出版、上架。何清涟女士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溃而不崩》是20年前她的畅销著作《中国的陷阱》姐妹篇。早在2003年,何女士提出的中国将处于溃而不崩的状态,至少维持20到30年左右,现在已经接近预测的下线。

何清涟女士首先表示,《中国:溃而不崩》和《中国的陷阱》之间的关联,在于她们都是从现实视角对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的一种分析。如果以20年为一个时段,《中国的陷阱》发表之后,应该说成功的预测至今所发生的一切;目前早就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我当时2003年就提出中国将长期处于溃而不崩的状态,这个状态将至少维持20到30年左右。那么从我提出到现在已经快过了15年了,应该说已经接近我预测的下线了。对于一个做现史研究的人,能够准确的预测到未来这么久的时间发生的事,我觉得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尤其是中国现在是处于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国的经济对外依赖度已经高达70%左右,外部参数变化太大。”

这本书分析了中共当局为什么会在这个社会极度溃败的状态下,还能够维持政权不崩溃的三个问题。何清涟女士表示:

“我想这本书的主旨就在这里。这个主旨可能对于2类人来说都不会很喜欢。一类人就希望中国的政权快点崩溃,意思是这种崩溃的土壤上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秩序来;还有一种当然是希望中共政权稳定的人,他也不希望。不过问题就是,我作为一位学者,要点不在于迎合他人的想法,而是在于实事求是的从实证出发,指出中国到底处于什么状态,这就是写这本溃而不崩的由来。”

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阶层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它既是政治、经济转型的结果,还影响到国民文化价值观的转型。何清涟女士指出,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纯受益国,中国却没能完成这种转型,源于政治失败。何女士分析,中国变革之难在于制度的结构性锁定;上述只是结构性锁定中的一个层面。

“一个是政治层面;一个经济层面;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谈的社会结构这个层面。政治层面就是一党专制下的一种极权统治。中共这个体制,这种独裁叫做寡头独裁;所谓寡头独裁是指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或者少数家族手里。习近平只不过是把这个独裁从寡头独裁想变成个人独裁而已。但是中共的独裁体制并没改变,权力也没到人民手中,所以这是政治的结构性锁定,就是始终维持着一种独裁体制。”

经济的结构性锁定指的是由政府垄断国家资源,支持一些有关国际民生的企业,把他们作为国有企业来支撑这个政党的统治。何清涟女士指出,这一点,从过去30年以来中国的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政策可以看出,它牢牢的控制着一些领域的企业,让他们保持着公有制。

“维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让国家控制资源,这就是经济方面的结构性锁定。那中国是一个倒T字形的社会结构。在全(中)国的城市里,上层人口只有1%点几;中上层和中层加起来占23%;下层和最下层占70%几。一个底层过于庞大的社会,这是个高风险结构,容易发生暴乱和革命。因为底层过多就说明没有社会上升通道,就是底层要想通过受教育谋得好职位、晋升中上层极为困难。所以这就是我指的社会结构性锁定。”

《中国:溃而不崩》一书「溃」是指社会溃败。何清涟女士表示,这个溃败不仅是指政治溃败,还指道德体现的崩溃、人心的崩坏、生态环境的崩坏;而中国,确实早就进入了一种近乎溃烂的溃败状态。「崩」是指政权。不崩是指中共政权的暂时不崩溃。这本书没有带给读者理想,只是让读者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现状,和大家面临的非常艰巨的社会改造任务。

“要大家对中国未来变局的不乐观,有一种清醒的预期。为什么呢?因为解决问题,只有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够解决。我觉得,这本书和中国的陷阱,她是在二个时段不同的书;二个作用都一样。”

《中国:溃而不崩》一书11月1号由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社出版,在各地书店上架。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震撼!感动!幸福感无法描述!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梁欣采访报导

【希望之声2017年11月16日】(本台记者梁欣采访报导)

(转载请注明希望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