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末日時鐘」撥快30秒 人類距離滅絕更進一步(圖)

  

「末日時鐘」撥快30秒 人類距離滅絕更進一步(圖)

  周四在華盛頓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科學家們宣布末日時鐘被撥快,現在距離午夜只有兩分鐘。 JIM LO SCALZO/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在華盛頓宣布,周四,「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被撥快了30秒,離午夜僅剩兩分鐘。末日時鐘是一個從科學層面表達人類滅亡可能性的有力象徵。

  末日時鐘上次被撥快到如此接近午夜是在1953年的冷戰時期。

  「在2017年,世界各國的領導人未能有效地應對不斷逼近的核戰爭和氣候變化威脅,導致世界安全形勢比一年前更為危險,與二戰結束以來最危險的時期相當,」該公報監管末日時鐘的科學與安全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它提到的風險包括朝鮮的核計劃;俄羅斯與美國的不和;南海的緊張局勢;巴基斯坦和印度核武庫的增強;伊朗核協議的不確定性。

  科學家們還警告稱,我們未能實現溫室氣體的持續減少,而它是防止地球災難性變暖所必需的。科學家們還指出,技術顛覆給民主國家帶來了危險,包括旨在操縱選舉、破壞民主信心的信息造假活動。

  他們還發現,「在2017年,美國放棄了擔任世界長期領導者的角色,減少了尋求共識的承諾,削弱了解決緊迫的全球治理挑戰的整體努力。」

  科學家們提到了以下這些不穩定因素:特朗普總統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un)激烈的言辭交鋒;特朗普否認伊朗核協議;任命否認氣候變化者在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就職;特朗普政府計劃重建和擴大美國的核武庫。

  「無論是盟友還是對手,都無法可靠地預測美國的行動——或者理解美國的哪些聲明是真的,哪些只是言辭威懾,」科學家們發現。「國際外交已經淪為互相辱罵,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導致世界安全局勢變得更加危險。」

  科學家們還表示:「稱世界核局勢危急,是低估了它的危險及其迫切性。」

  末日時鐘上次被定為午夜前兩分鐘是在1953年,當時美國和蘇聯分別首次試驗了熱核武器,前後僅相隔六個月。也是在那一年,朝鮮戰爭結束——也有人認為是暫停;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總統宣布了「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Atoms for Peace),該計劃旨在讓美國人相信,核能可以用於支持科研、醫學和農業,而不僅僅是摧毀。

  當年,曾參與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的科學家、《原子科學家公報》聯合創立者尤金·拉賓諾維奇(Eugene Rabinowitch)寫道:「蘇聯緊緊跟隨美國『熱核裝置』的開發,成功完成了熱核爆炸試驗,這意味著,科學家們自1945年以來最擔憂的時刻近在眼前,那就是,每個主要國家將擁有隨意摧毀另一個國家的城市文明的力量。」

  自1947年問世以來,末日時鐘已被多次調整。從特朗普還沒當總統的2010年開始,指針距離午夜的時間越來越近:2012年五分鐘,2015年三分鐘,去年兩分半鐘。

  氣候變化是2007年首次被作為末日時鐘時間設定的考慮因素的,除了它和核擴散之外,科學家稱他們對科技變革的速度感到擔憂。他們呼籲世界領導人對技術進步進行管理,從而趨利避害。

  他們提到的威脅包括控制金融和能源基礎設施的電腦系統被入侵,無需人類指導便可做出「殺戮」決定的自動武器的開發,以及合成生物學可能會被濫用,包括革命性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

  對末日時鐘持批評態度的不乏其人。比如,一些人認為,警告人們注意危險實際上會引發政治癱瘓。另一些人質疑管理它的專家委員會——即該公報的科學與安全委員會——的判斷,包括認為最安全的是1991冷戰剛結束時這個結論。

  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的1962年,該公報的科學家似乎並沒有太過擔憂。那一年,連同80年代初,屬於美國和蘇聯離災難性的動武最近的時期。

  「這個時鐘的特點之一是,它不會因為單獨的事件而發生變化,」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宇宙學專家,同時也是該委員會成員的勞倫斯·M·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周四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真的很難拿現在和1953年進行絕對的比較。更重要的是時鐘離午夜更近了還是更遠了?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更危險?」

  克勞斯承認,在「假新聞」時代,一些批評人士可能會指責科學家有政治目的。

  「人們可以說這是騙人的,但這件事的意義就在於鼓勵公眾討論,」他說。「你努力在做的是讓人們行動起來。」他說,末日時鐘「在一天里反映深層次的生存威脅,這些在一年中的其他大部分時候無人談及」。

  憑藉在去年7月達成的一項條約中做出的貢獻,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該組織總幹事貝亞特麗斯·費恩(Beatrice Fihn)說,末日時鐘被撥快「顯然令人深感關切和擔憂,反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形勢」。

  正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她在電話上補充說:「過去幾年使用核武器的風險顯著增加,所以無動於衷必然不可取。」她說,只要不進行核裁軍,「就會有人使用這些武器。」